新闻资讯
NEWS
《桥梁》第106期 杂志新刊导读


  五金要打破传统建造业的瓶颈,应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桥梁建造品质及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和安全风险,这些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建造方式的转型势在必行。

  工业化、数字化建造将促进生产方式、生产效能的大提升,桥梁建造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并将改变传统建造管理由管人向管物的转变、由分散管理向集成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控、由信息辅助决策向信息智能决策转变等全方位转变。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预制化、施工装配化及管控信息化等为特征的新桥梁工业化理念正悄然形成。

  最关键的一点,是来自“成本”层面的挑战。工程建造涉及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对成本高度敏感的产业。数字化转型意味着投入的增加,生产线升级改造和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显著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如果某些领域的数字化不能带来直接的价值增值,没有相应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就难以形成市场内在动力。因此,由传统的建造方式向工业化、数字化建造变革还需要国家政策扶持。

  在桥梁建设领域,智能建造在提升了我们能力的同时,对推动桥梁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我们有一批在建的大桥,正在智能建造之路上突破着一道道难关,创造着在10年甚至5年前我们都难以想象的奇迹。

  广东深中通道、江苏常泰大桥、浙江舟山港主通道、广西钦州龙门大桥……智能建造促进了桥梁工程的知识化,也改变了工程建设行业资金的集中度。面向可以预见的未来,如何面对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人员就业的现实环境,如何平衡好社会综合效率并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实现智能建造的目标,还需要中国桥梁人贡献更多的智慧。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国内外战略纷纷明确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传统建造业也将迎来深刻变革。面向技术现状及未来需求,亟待围绕桥梁智能设计、智能施工及装备、装配式结构及高性能材料、智能管养等方面,全面开展桥梁智能建造技术研发与实践,进一步提高我国桥梁建设水平。

  2018年10月23日,在中国伶仃洋这片神奇的海域,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作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世界级跨海通道,项目的建成开通,完善了粤港澳三地高速公路网络及综合运输体系,构建了三地一小时交通经济生活圈,提升了大湾区的综合竞争力;不仅颠覆了三地之间的时空距离,更是连接了三地的民心距离,对加强三地人文交流、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以及“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维护祖国繁荣昌盛,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一项历经9年轰轰烈烈建设的超级工程,总结分析其建设成就和经验,进行思想、理念、技术、管理方面的认识再提升,为后续桥梁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是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对我国桥梁强国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下挠病害问题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但仍然缺乏公认的下挠成因。业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基于结构受力状态和参数分析研究。二是试算研究:主要包括不断折减预应力损失或结构刚度、修改徐变模型等。三是腹板剪切斜裂缝开展并使剪切钢筋屈服,从而引发腹板剪切刚度降低导致下挠。

  在本期“技术研究”栏目中,结合同济大学桥梁系在大跨径梁桥下挠问题的持续科研,提出另一种剪至下挠成因,也是一个常被忽视并鲜有研究的问题:直接剪切。

  “我对自己、对孩子都是这样要求的: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学习,平平凡凡生活。”这是87岁高龄的顾安邦教授对自己朴素的总结,也是他真实的人生写照。

  顾教授为中国的交通建设、人才培养,特别是西部和重庆的桥梁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桥梁成就了他的梦想,他也为桥梁创造了奇迹。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仍然关注着他钟爱了一生的桥梁事业。“对于创新,我的意思最好是有间歇期。把主要的技术问题摸透,再来考虑结构的先进性、施工的方便性等方面,然后再进一步发展,相当于把攻坚克难放在最后。对于新型的结构,如果技术问题搞不清楚,盲目地去跟随是有问题的。”

  以陆游为代表的诗人们将索桥这一物象赋予了独特的内涵,成为他们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的寄托与表达,索桥也由此获得了生命力,成为研究涉桥诗歌的重要一环,成为观照诗歌发展的独特视角。《桥梁》第106期 杂志新刊导读


上一篇:文献纪录片《人民领袖》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下一篇:认识国企的企管部职能、工作特点、个人发展

Copyright © 2012-2024 问鼎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