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兰州:一条河一座城


  五金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兰州成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浩浩汤汤带来氤氲水汽、古韵灵气,肇起兰州历史,激活了独属于兰州的文化脉络。东流不尽的黄河水畔,有品不完的西北风味,有赓续不绝的文明足迹,有现代生活的气息,也有绿水青山的黄河情怀。

  随着“黄河之滨也很美”叫响全国,兰州正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以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锁定“先发力、带好头”的目标定位,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和关键性重大项目建设,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示范区和黄河文化传承示范区。

  从兰州市城关区天水路高速公路出口驶入城区,一组霍去病跃马扬鞭、率军西征的群雕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群雕通高26米,由花岗岩奠基,铸铜塑身。主雕塑霍去病飒爽威武、气宇轩昂,麾下的众将士意气风发、奋力向前。

  横刀立马的霍去病让人怀想起秦隘汉关和黄沙漠漠的古战场,也瞬间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古老、深厚的一面。

  “金城”名称何来?有人说,是因为兰州曾长年向朝廷进贡金矿;还有文献解释称,因此地位于京城长安以西,而“金”在五行中属于西方,故而得名。而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这些说法,即便有史料记载,但因其故事性的“单薄”,往往被人们忽视。

  大家更愿意接受的说法,是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发动河西大战后,霍去病于当年春、夏两次长途奔袭匈奴,击破多个匈奴部落,为后续汉朝凿空西域、列四郡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关内侯李息也来到黄河岸边,奉命选址修筑一座攻守兼备的城池。

  戎马征战多年的李息,彼时已霜染鬓发。他不避劳累,仔细勘察地貌认真选址,最终选定了一块宁静的河谷建城地。

  于是,在河西走廊传来捷报时,黄河岸边的荒滩上奇迹般出现了一座高原新城:北门迎浪而立,南边依山为屏,既控制了黄河渡口,也扼守住了西北交通的十字路口。

  城池的缔造者希望它“固若金汤,城池永固”,便称它为“金城”。建城之后,兰州的战略地位更受中央王朝的重视:从这里出发,东行千余里就可以到达长安;西渡黄河,便是河西走廊锁钥之地。正如明代文学家王祎所写:“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

  也曾如驿站般存在的兰州,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佳话和传说:霍去病西征,戳出了城中的五眼泉水;玄奘乘筏东渡,白马浪间传颂着取经传奇;成吉思汗驾崩,在兴隆山埋下了衣冠冢;左宗棠西征,沿途栽下了左公柳……

  2000多年后,兰州依然续写着“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辉煌篇章。作为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工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兰州正以独特风姿,广迎四海宾朋,在新时代浪潮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黄河从青藏高原恣意奔行,行至黄土高原兰州段的黄土梁峁间,开始变得沉静和缓,宛如一名少年,由跳脱变得日益稳健谦和。兰州城似一颗晶莹的碧玉,正镶嵌在黄河“几”字弯上。

  甘肃省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黄河甘肃全段超过900公里,肩负着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其中,兰州段绵延150多公里,300多万群众依水而居。

  历史上的黄河兰州段经常河水暴涨、大水淹田。许一泓清水入河,守护黄河安澜,兰州责任重大。2022年9月,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黄河甘肃段防理工程竣工验收,其子项目兰州市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完成黄河河道治理53.9公里,新建、维修加固堤防、护岸总长达76.24公里。

  保黄河岁岁安澜,须代代接力、久久为功。兰州市同时持续对黄河干流、江河支流、中小河流、河洪沟道进行分层次系统治理,还启动建设了永登县咸水河防理等多项工程。

  如今,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兰州答卷”正在徐徐展开,兰州市对黄河的精细化、高质量管理也迈入新阶段。

  作为全国黄河流域12个入河排污口排查试点城市之一,兰州制定了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全面完成辖区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各类入河排污口的查、测、溯任务,逐年有序排查整治试点各项任务落实。目前,全市已完成各类入河排污口整治2959个,占总数的98%,为1779个排口尤其是雨洪排口安装了标识牌,让排口有了“身份证”。

  兰州市还通过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黄河兰州段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二类水体。2023年以来,青城桥出境断面水质综合评价为一类,较国家二类水质考核目标进一步改善,为保护黄河水质安全贡献了“兰州力量”。

  为持续改善水生态,兰州市还不断健全水生态环境问题巡查工作机制,组织开展重点区域、流域定期巡查,在黄河干流与上下游市州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或与相关城市签订污染联防联控协议,联合上下游协同治理。

  秋日里晴空万里,黄河在兰州城内蜿蜒穿行。河畔皋兰山、白塔山南北相对而立,郁郁葱葱,守护着水与城的安宁。

  翻看20世纪50年代老照片,彼时南北两山树木稀少,地表裸露。为改善两山环境,兰州干部、市民夏天挑水上山植树,冬季背冰上山埋进树坑,等待入夏融化后润泽树木,方有如今柳之荫、槐之翠。

  “经过70多年持续绿化建设,黄河提水灌溉工程为南北两山增绿加速。”兰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严振德介绍,目前南北两山绿化面积62万亩,成活各类树木1.6亿株。兰州市还通过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拓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有序实施“三北”六期、“双重”等重点生态工程,5年累计完成营造林85万亩、新建改造城市绿地532公顷。

  如今漫步在黄河兰州段两岸,水景雕塑、近水广场、音乐喷泉等沿河景观串点成线,东西绵延百里,构成了国内最长的市内滨河公园和最大的城市带状公园,生态绿化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城市与自然深度相融。市民与游客漫步河滨、结伴运动,近距离感受黄河之美、黄河之韵。

  几千年来,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先后有汉、羌、戎等数十个民族在此居住。交往交流交融间留下丰富的历史遗存:

  沿岸留存的黄河大水车,记录下古代水利工程里先民的智慧;劈波而行的羊皮筏子,见证了黄河水运的悠悠岁月;激昂的太平鼓舞,写满民俗的热烈与豪迈;更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横跨两岸,连接古今,成为兰州的标志性符号。

  20世纪70年代末,《丝路花雨》在兰州首次公演。编创者们以丝绸之路为经,敦煌壁画和彩绘为纬,将那些沉睡的历史画卷与凝固的时光瞬间,编织成撼动心灵的作品。

  《丝路花雨》的横空出世,成就了中国舞剧史上不朽的经典。今年,承载了几代人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的《丝路花雨》迎来了首演45周年。

  甘肃省歌舞剧院副院长王琼表示,45年来《丝路花雨》步履不停,将丝路风情与敦煌文化带到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朝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下3800余场次演出、500余万人次观看的中国舞剧演出记录。

  以舞绘梦,以书会友。1981年于兰州创刊的《读者》杂志是这座城市的另一张名片。这本有着“中国人的心灵读本”美誉的杂志,至今已陪伴国人走过了43年的时光,带给人们无数温暖和慰藉。

  从放眼看世界的一扇窗,到展示优秀传统文化,《读者》杂志如今也在不断发展蝶变,以多元姿态为城市文脉注入生机。读者晋林工作室出品的手工书创意闪烁,照亮阅读之旅;“读者小站·金城书房”如繁星般点缀在街巷、公园、学校与社区,成为市民精神的绿洲。

  古今交汇,最是书香能致远。在兰州黄河北岸,背靠白塔山主峰,有一座蓝瓦飞檐的文溯阁。现今存世三部半的《四库全书》,其中一部就保存在此。

  清代乾隆年间开四库馆,历十余年而成《四库全书》,初缮写4部,后续抄3部。其中,文溯阁之书藏于兰州,囊括书籍3474种、6144函、36315册,为清代以前学术总汇、典籍渊薮,堪称文化瑰宝。

  近两年,文溯阁《四库全书》保护与创新并行,正在加快数据库建设。未来,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古籍将跨越时空,通过“数字分身”的形式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2000余年前的汉代骏马之美,如今依然能够“直击”国人心灵。2022年夏天,以铜奔马为原型的文创玩偶火爆全网,成为文创产品的“顶流”。游客口中“丑萌”的“绿马”拥有了多种打开方式,“绿马”头套、冰箱贴、书签……数据显示,2022年至今,仅“绿马”系列产品线上线下就售出十多万件,销售额累计破千万元。

  “绿马”系列文创产品团队全是“80后”“90后”。在这些设计师手中,文物与文化的表达方式被重新注入了灵动。从“魔性”的铜奔马系列,到今年暑假火遍全网的马铃薯、软儿梨、黄芪、麻辣烫等土特产系列毛绒玩具,每一件文创产品都巧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之美,成功激发了公众对历史文物和城市文化的探寻热情,也在不知不觉间丰富与赓续城市文脉。

  天将破晓,阵阵混杂着面香、肉香的热气,从一间间牛肉面馆氤氲而起。遍布街头巷尾的牛肉面馆里,挤满了翘首以盼的食客:抻拉之间,面团显现出宽窄粗细不一的模样;浇上滚烫的牛肉汤,放入牛肉丁、蒜苗、香菜和油泼辣椒。安睡的城市,自此又恢复了喧闹与活力。

  黄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串联起香飘金城的牛肉面、百年历史的中山桥、人潮涌动的河滨夜市……近年来,兰州餐饮经济、夜间经济、演艺经济蓬勃发展,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连创新高,城市“烟火气”持续升腾。

  站在兰州街头,任意选择一个方向迈开脚步,不出几分钟,大概率就会和一家兰州牛肉面馆相遇。《兰州牛肉面大数据报告》显示,兰州市700余条道路中,有400多条道路上开有牛肉面馆。

  兰州牛肉面馆还在世界各地“多点开花”。数据显示,目前已有600多家牛肉面馆遍布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兰州本土牛肉面品牌企业在省外开店超过4300多家,年销售额130亿元以上。

  “咥”(兰州方言,意为“吃”)完一碗“牛大”,慢慢迈开脚步,来清晨的黄河边吹吹风。以中山桥为中轴、以黄河两岸风光为依托打造的百里黄河风情线,是兰州人自己的“外滩”。在黄河兰州段核心区的健身步道上,总有人在跑步、散步、打球。

  “黄河边空气清新,健身步道宽敞舒适,很适合锻炼身体。”市民周云英说。近年来,兰州市不断完善黄河风情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了沿河健身步道循环圈,给市民和游客提供集健身、游览、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优质出行通道,并配套了景观照明、休憩设施等。

  夕阳西下,清风拂面,黄河边的茶摊渐渐热闹起来。来自浙江杭州的游客施华莹坐在躺椅上,看羊皮筏子穿河而过,品味西北下午茶——“三泡台”。

  三泡台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兰州茶饮,因茶具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成,故称为“三泡台”。翻滚的茶水中,汇集了小枣、玫瑰、杏干等地方风物,一碗甘甜的香茶瞬间驱走疲惫。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兰州的夜生活,在各大夜市中悄然拉开帷幕。走进位于黄河南岸的大众巷新光夜市,嘉峪关烤肉、山丹炒拨拉、敦煌胡辣羊头等数十种特色美食云集于此。独具风味的小吃,古香古色的布景,让市民和游客们不知不觉沉醉其中。

  依托黄河资源优势和多元文化特色,兰州市重点打造夜食、夜购、夜游等多业态并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夜间消费聚集区,推动商业、文化、旅游全面融合。据了解,兰州持续深耕夜间市场,已建成夜市街区30多条,打造了多个“夜金城”商圈,启动了一批商业旅游项目。

  如今,夏季天气凉爽的兰州成为游客避暑游玩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其中乘船欣赏黄河两岸夜景颇受青睐。近年来,兰州市着力打造黄河两岸精致景观,结合城区南北狭长、桥梁多的特点,推出形式多样的文旅项目丰富游客体验。

  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何威说,作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兰州市持续打造黄河两岸“一桥一景、一点一景”的夜间景观,擦亮“黄河之滨也很美”的金字招牌。

  炎炎夏日,黄河水域巡逻守护游客安全;“窗帘之约”,为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开放机关厕所、停车场,为游客打开“方便”之门……近年来,兰州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0%以上,每年高质量办成一批为民实事。

  便民小事的底蕴,是兰州人热情好客的姿态。每年兰州进入旅游旺季,苌嘉琪的工作也进入繁忙期。顶着高原上特有的阳光,他和同事驾驶快艇,警服外面套着救生衣,在黄河上踏浪而行。

  苌嘉琪是兰州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水上派出所的民警,主城区约46公里长的黄河水域安全都由这个派出所的9名警员负责。派出所所长李真魁介绍,黄河水域水流湍急,暗礁多,河边还存在“断崖式”的深水区。水上巡逻时,他们会及时劝导游客远离危险区域,第一时间救援落水群众。

  2024年1到7月,兰州市公安局围绕重点旅游区域等重点部位,累计出动警力9.6万余人次,出动警车1.8万余辆次。同时,联合水务、市场监管等部门,集中整治沿河码头及水上设施安全隐患,劝阻冒险涉水游客1200余人次,救助河心岛被困人员29人。

  人性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背后,是便民为民的执政理念和温度。在兰州市西固区先锋路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刘晓霞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社区老人家里的窗帘是否拉开。

  “我们和社区里的老人有约定,每天早上家中要是没事就把窗帘拉开,我们就知道一切安好。”刘晓霞说。

  刘晓霞所在的社区里60岁以上老人占28%左右。为照顾好独居老人,社区采取通过观察窗帘了解老人生活状况的方式:早晨窗帘按时拉开,表示无事发生;否则社区工作人员会立即上门了解老人状况,以防发生意外。

  为了让老年居民安享“老有所养”的晚年生活,兰州市各个社区还主动与老人建立联系,还组织老年社团等社区活动,帮助老年居民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丰富老年精神生活。

  为民小事的解决,也来源于科技进步的加持。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是兰州的“城市会客厅”,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随着游客人数不断突破历史高点,良好的如厕体验成为城市文明的直观体现。

  兰州市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不断提升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通过安装智慧监测系统、智能除臭杀菌系统等,保持卫生清洁的同时,实时监控厕所使用情况、空气环境、水量、粪污等运行数据,保证厕所的高效运营。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兰州市也是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近年来,兰州统筹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三篇文章”,带动优势产业不断增强支撑作用。

  兰州一度产业结构偏重,以石油炼化、烟草、冶金等为主的“油烟经济”一家独大。近年来,当地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

  走进位于黄河岸边的兰州石化公司车间,一袋袋乳白色的颗粒物被工人们密封打包,码放整齐,等待运往国内各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产品,实则是该公司高科技拳头产品。过去,这些我国医用输液瓶原材料——医药用聚烯烃树脂还依赖进口。

  如今,兰州石化公司生产的医用料RP260在国内约80%医药企业中实现规模化应用。“十三五”以来,兰州石化公司累计实施科技项目305项,研发各类新材料、新产品超过200个。

  立足老工业基地基础和优势,兰州市加快构建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总部经济为引领的“3+2”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6个千亿元级和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一批百亿元级的“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全省强,省会必须强;全省兴,省会要先兴。2023年7月,甘肃省召开强省会行动工作推进大会,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推进强省会行动,将发展壮大兰州市和兰州新区作为加快全省发展的战略抓手,不断增强在全省整体发展中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300多个,常住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长到70万人,今年上半年新设立经营主体超1万户……12年间,在甘肃省兰州市北部的秦王川盆地黄土滩上,我国第五个、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从戈壁荒滩成长为现代化的产业新城。

  兰州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27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4.2%。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上市公司,在这里孵化、成长。园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9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98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5%。

  在兰州新区,德福年产20万吨高档电解铜箔、广东宏宇年产20万吨负极材料等行业领军企业项目建成投产,电解液、隔膜等配套产业也在积极推进,一条千亿元级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有望贯通。

  兰州新区发挥产业发展主战场作用,产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市场主体从获批之初的1000多户增长到现在的4万多户。这里正依托区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向转化应用聚焦。

  甘肃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甘肃省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累计向建设主体支持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超过1100项,许多项目都在兰州落地,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断加强。

  为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兰州聚力打好外贸、外资、外经、外服“四外”联动组合拳,持续提升国际陆港、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功能,四向六条“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常态运行,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在兰州国际陆港、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的货物装卸区,汽车、木材等货物整装待发,兰州发往中亚、欧洲、南亚、东南亚等方向的“钢铁驼队”常态化运行。

  自1993年创办至今的兰洽会,已成功举办30届,成为甘肃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经贸洽谈活动。今年兰洽会吸引了200余名境外嘉宾来兰。其中,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州高级别政府代表团第11次参会,并携经济园区、农产品、食品、博物馆等多个领域龙头企业参展。

  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州执委会主席弗拉基米尔·卡拉尼克说,兰洽会搭建了一个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的平台。白俄罗斯的优质农产品越来越多进入甘肃市场,甘肃出口到白俄罗斯的蔬菜种子、机电产品、果蔬等也逐年增加。甘肃多家企业入驻被誉为“一带一路”明珠项目的中白工业园,并与当地企业积极开展贸易等领域的合作。

  数据显示,兰州已开通国内国际客运航线余条、国际货运航线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7万吨。常态化发运中欧、中亚(中吉乌)、中老、南亚、陆海新通道国际货运班列2330列,货值44.48亿美元,种类涵盖粮油、木材、铁矿粉、机械设备等20余种,通达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22个国家的34个城市。

  古丝绸之路在甘肃绵延1600多公里,曾经“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如今,古丝路重镇兰州再现开放、繁荣盛景。兰州正抢抓黄河国家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强力推进强省会行动,以实干当先、奋勇争先的精气神,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实践精彩篇章。

  2024年9月12日,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兰州召开,这是党的以来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第三次座谈会。金城兰州,在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污染防治和高质量发展上,站在了新的起点。

  “中山桥很长,没有思念长;那座桥下那条河,流淌在心上……”黄河岸边,年轻人与演出的文艺工作者一起合唱着《你好,兰州》,身侧河水汤汤。兰州:一条河一座城


上一篇:中转通勤是什么意思 中转通勤的含义是什么
下一篇:6艘55亿!这家船厂再获甲醇双燃料VLOC订单

Copyright © 2012-2024 问鼎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