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就拿淄博的文旅重镇博山来说,博山不仅有好吃的“博山菜”,还有很多好玩的“博山景”,只是尚未“广及远人”。而博山从“工业铁锈”到“颜神新貌”的转型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讲述和聆听的城市传奇。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依靠煤炭起家的博山县已经完成了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随着国家重点对煤炭、建材、冶金等行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和开发,博山县迅速崛起,成为淄博市乃至山东省近现代工业发展一路狂奔的蓄力引擎。
低碳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博山重塑布局以产业振兴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构筑起一座工业城市华丽转型的“全域旅游”新图景——
由文旅融合产业推动、工业产业经济突围和塑造地域性品牌,三大王牌拉开集合全域旅游理念下的产城游融合型单元框架,创新打造赓续红色血脉、工业遗存再开发、一场两制改革、生态修复美景、高端资源链接、医康养融合发展“六大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全域旅游”迸发的创新活力为博山传统产业在“铁锈地带”赋能“颜神布局”。
站在博山历史坐标轴中回望三千古韵流转,可以清晰的看到三条发展线索相互交织,共同构筑起博山的文化基因。
博山地处鲁中腹地,小城四周丛山环抱,位于东南方向的鲁山被誉为“山东的中心”。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以鲁山分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在齐长城绵延横卧的峰顶,已然看到人类文明在此驻足的波澜壮阔。
城南孝妇河作为博山区的母亲河“烧烤”之外有颜值:博山全域旅游新图景,汩汩泉水流淌着“百善孝为先”的历史典故,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曾栖隐博山发奋苦读;中国党奠基者之一王尽美在博山点燃了的火种;“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齐鲁文化构建的精神世界和孝文化哺育下的社会理想滋养着沿岸百姓,是世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美德的见证。
淄博作为齐国故都,齐国开国国君姜太公在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时代率先提出了“重工厚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定国之策,开启了齐文化“变革、创新、开放、务实、包容”的文化基因。绵延千年塑造了博山向上、向新、向外的精神内核。
如今,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博山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资源重组的驱动。文旅作为“双创”主体,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凭借创新优势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转型扮演重要角色。
百年深厚的工业底蕴和工业文明成果积累的制造业沃土,为博山培育了一系列地方品牌,“博山陶瓷”“机电泵业”等冠军单品随着科技创新的崛起,正在塑造城市更新的合作路径。围绕金融与特色农业结合,以“博山菜”饮食文化赋能的预制菜产业集群,以中药材、新兴材料为基础的健康医药市场化共建,通过文旅服务制造业以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式,实现地方品牌的突破。
由此可见,城市更新是伴随着产业更新的资源汇聚而不断加强、升级,是品牌化发展的必然之路。文旅产业的集聚效应,满足市场创新需求,又成为城市更新品牌化的明证。
博山区入选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来,提出“打好文旅融合攻势”发展战略,构建以文旅为题的复合型城区。
产业融合的根本是在实现结构专业化分工上,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融合。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大众休闲和对文化娱乐的泛化需求,在全域旅游理念下,文旅产业以极强的创意优势与农业、工业、科技、教育、数字媒体、体育康养等深度融合,为博山文旅结构不断优化,旅游服务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持续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中,推动产业的度合作供应,实现“四季融合”“山水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坚持抓文旅,一张蓝图绘到底”已经成为博山政府共识,以全域旅游赋能城镇化发展,构建生态城市、人文城市的基本格局已然确立。
召开全区文旅产业座谈会、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文旅工作,由区位主持制定落实举措。建立工作机制,成立全域旅游、陶琉产业、餐饮文化等14个工作专班,分别由区会主任、区政协主席、区委等牵头,树立市场化、标准化成效引领。
全区十个镇街共同构建“有为服务”,为旅游企业、旅游服务给予支持,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石。发挥投资引导作用,以颜神古镇、红叶柿岩等重点旅游项目,利用资本市场,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探索融资渠道,通过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投资建设,打造旅游精品。按照“有文化、懂旅游、会管理”的原则,选优配强人才队伍,全面优化开发和运营模式、重塑旅游产品和服务。
目前,博山用博山陶琉、山地石屋、工业遗存“三驾马车”作引领,树立系统观念、市场观念、精准观念、时尚观念,打造以石门、岭西片区为中枢的山地石屋长廊、以颜神古镇为核心的工业遗存、以红叶柿岩为龙头的生态之旅、以老颜神为带动的美食体验、以岜山为代表的康养文旅、以地域文化为引领的研学旅行、以焦裕禄精神起源地为品牌的红色文化、以环鲁山民宿集聚区为矩阵的精品民宿八大业态,围绕核心景区和优势景区做特色、做互补和做联动,开发一批智慧型、特色型景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四季产品,逐步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产品结构优化、全天候消费的旅游景区景点体系。
在全域旅游路径谋划上,以产城结合的新思维,坚持存量发展,优化产品组团的方式,通过旅游微改造工程,夯实公共设施支撑。
以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核心,建立动态项目库,分在建、在谈、策划三个板块,梳理文旅重点项目62个。颜神古镇、红叶柿岩、焦家峪3个项目列入2022年市级重大项目库,外加市委旧址红色基地、岜山康养基地、三水源、源泉乡村振兴项目,共7个项目列入市级文旅重点项目。双招双引成效显著,与东庆集团、青岛熹知达成合作,与新蓝海文旅集团、锦绣中华、山东土发深度洽谈。
针对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文博场馆等核心吸引物的微改造、精提升,促进景区景点提档升级;构建“快进慢游”全域旅游交通网络,提升旅游通达水平,优化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数字文旅建设,依托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支持景区建设智能化旅游服务体系,实现全区旅游智慧化转型升级。
在全市率先推行文物长制度,全区560多名文物长与9名文物保护员、184名文物看护员共同构筑起了“日巡查、周汇报、月督查、年考核”的四级文物管理体系。以博山陶瓷为依托组织开展“山东手造 博山「记」艺”遴选活动,发布项目50个,不断丰富完善手造项目库;通过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旅融合区,以“齐山战鼓”“太公钓鱼”“牛郎织女”等沉浸式演艺。
持续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和惠民便民服务,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管理,为游客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强化文旅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加大对游客和市民的引导,努力营造舒适、安全和宜居宜游的全域旅游环境。
博山古称“颜神”,是齐鲁三大古镇之一。颜神镇的煤炭开采不仅让其经济蓬勃兴起,也带动了制陶业以及陶瓷装饰艺术及琉璃制品的发展,迅速成为北方的商贸中心和陶琉文化中心。
博山陶瓷厂曾是亚洲最大的陶瓷厂,但随着高新科技企业逐渐升至经济增长极,资源型重工业在腾轮换鸟的过程中以场景生态打造改变了这座古城的历史轨迹。2018年,颜神古镇项目作为全市重点文旅项目正式启动,通过招商引资、鼓励转让等方式盘活闲置和低效用地。颜神古镇项目经验被列为全省首批8个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示范项目典型做法之一。
一个以文化旅游及陶琉艺术的产业小镇在非遗文化的创新和现代生活要素在“古窑新城”上步步为营。改造后的颜神古镇,融遗迹观赏、旅游度假、在地文化体验、团建研学、艺术创作与展览等于一体。成为博山新的标识性和环境品质的新颜值地标。
古镇的生活化和场景化带来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让博山在旅游生活方式上开启新的构想。随着大师入驻匠人广场,艺术家聚集于此,以及逢双年举办的“博山琉璃双年展”和逢单年举办的“博山陶瓷双年展”成为重要的艺术盛会,也是博山新的记忆符号。
红叶柿岩乡村振兴示范区通过项目合作推进国企混改,联合成立山东红叶柿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高端资源链接”路径。按照“以企带村,村企融合,连片发展”的思路,成立全区首个“村企合作型”红叶柿岩联村党委,实行村企统一管理、集中开发、规范运营。
先后对姚家峪村、和尚房、石坞村进行整村开发,在原有村庄建筑基础上融入时尚元素,打造特色民宿集聚区。依托万亩红叶、万亩梯田等资源,打造山东最美公路“禹王路”和鲁中最美“城市阳台”。
秉承“千载柿岩、万彩生活”的文化定位,充分挖掘齐长城文化、陶琉文化、饮食文化等,规划建设琉璃长城景观、多彩琉璃公园、中国鲁菜博物馆等,打造“齐长城脚下的琉璃生活村”,通过“山色、水意、火韵、土味”四大生活主题,将多元文化融入景区设计,以高质量的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的发展新活力。
三水源生态旅游度假区,通过生态修复、土地整理、道路修建、水系打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为集休闲农业、文旅、康养、居住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田园综合体。原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一场两制改革”路径,依托林业资源实行市场化运作、集团化经营,组建国有企业集团。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运营”统筹发展森林旅游、园林绿化、森林康养等特色产业,打造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森林生态型旅游度假景区。
不管从文旅项目的规模、布局,还是品质而言,经过工业化洗礼的博山,都秉承着高起点、高标准、集约化的先进理念,以历史基因传承而来的“工匠精神”面向未来,精雕细刻,这在北方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实属少见,也为同类型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探索出一条以文旅产业重塑城乡空间的可鉴之途。
“烧烤”之余,不妨去逛逛博山,体验博山的丰富多彩,感受博山山城之间的人文流韵,发现一座叫“颜神”的城市,本身所承载的故事传奇,如此,更不虚一场“烧烤之旅”。